印光大师讲故事(14)
出处:生命在线 录入: 上传时间:2014-08-13 12:53:14 点击次数:
生命在线推荐阅读 死字当头挂
某居士自认为对治习气的决心十分诚恳迫切,可总也见不到除烦恼的效果,为此请教大师。大师说:“要问什么原因,就是你出离生死的心还不够真切。”他一听可不干了:“我可是真心求生西方的啊。”大师摇头:“你那只是口头功夫,收不到实际效果。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净土法门更难得闻,今生你是多么幸运,得大丈夫身,又听到净土法门,哪里还敢将有限的光阴,荒废在五欲六尘上,醉生梦死,沉沦六道,求出无期。”居士仔细想想,自己修行确实浮于表面,可又感觉无从下手:“师父,我已经很努力了,我该怎么办呢?”
大师十分肯定地说:“修行人没得商量,必须将一个死字——这个字好得很——挂到自己的额头上。一切不该贪恋的境界现前,立刻就要觉察到这是令自己下地狱的油锅火枪。能这样警觉,就不会愚痴得象飞蛾扑火,自取灭亡。”
原来是这样!居士又想起心头的疑问:“师父,您在文钞中多处提到的‘腊月三十日’,说的就是过年吗?”
“这腊月三十日,原来的意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。在这一天,倘若预先不准备好,怨家债主纷纷上门讨债,那里还让你逃过。而人生的临命终时,正是一生的腊月三十日。到时如果信愿行三资粮没有具足,贪嗔痴的恶习又没除去,无量劫来的怨家债主,在这一刻统统前来逼讨,那肯饶你?不要说那些不懂净土法门的人无可奈何,只能随各自的业力轮回受生;就连知道念佛求生极乐的人,由于没有下真实功夫修行,此刻同样免不了被恶业牵引,投生三途六道,陷于轮回。想要出离生死,只有念念畏惧自己死后堕落恶道的苦,能这样,佛念自纯,净业自成,一切尘缘贪恋,自然影响不了他。”
居士听了,有所警觉,但自己俗务缠身,虽有思想警惕,遇到烦恼仍然难以克制,他说,自己内心其实渴望逍遥自在的环境。
大师纠正说:“其实尘世的一切境缘,都可以成为你入道的因缘,难道非得要摒绝尘缘才能修道吗?自己的心作得了主,就不会被境缘所转。如果你能在俗务缠身时,心仍然不被境界束缚,不随外境所转,那么纠缠的当下就是解脱。假如你的心不能无所挂碍,就算没有事情烦扰,整天都轻松悠闲,心中仍然妄想纷飞,牵挂这个、思量那个,又如何洒脱自在。学道之人必须克尽本分,即使整天俗事纠缠,心却始终逍遥自在,不受外境牵绊,所谓即尘劳为解脱。人生世间,总不能无所事事,士农工商,各司其职,以此安身立命;又随分随力执持佛号,下决心求生西方极乐。对于力所能及的各种善事,可出资出力,随分赞助;没有能力的,发随喜心,也是功德,以此培植福田,作往生的助行,如顺水扬帆,又加上双桨,到达彼岸就更快了。”
善度亲友
念佛人自己改恶修善,一心念佛,对亲戚朋友以及有缘之人,应当劝他对佛法生起信心;如果对方不接受,就不必勉强,不能按住牛头,逼着牛吃草,强劝别人念佛是行不通的,只能想办法结善缘。倘若硬劝,双方都会产生烦恼,虽有小小功德,其实是大大的过错,因为非但没能使对方得大利益,反而因此障碍了自己利益他人的心。
有人说,我要一心念佛,世间什么事都没兴趣干,这种态度不但妨碍世间法,也不合佛法。学佛人要本分行事,才是应有的态度。劝人念佛修行,当然是第一大功德,但对家亲眷属,更应当耐心劝化。如果不能在家中行善巧方便,使家人同获念佛了脱生死的殊胜利益,那就是舍本逐末,利益陌生人的同时却忽略了身边的人。
如何应对虫害
章以铨居士提出,猛兽毒蛇蝗虫之类,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,应当扑杀,为民除害。大师针对此言论,作了严厉的驳斥:“它们伤害人类,是由于人心凶恶;假如对它们念佛,又教大家都念佛,它们自然会离去,哪里是杀了就能为民除害?你说这种言论会引发人造作杀业,将来生生世世受杀报。身为学佛戒杀之人,你却说出如此可恶的言论,如不赶紧忏悔,必遭天谴。”
大师又举出实例:“过去,龙梓修在江北作知县,接到报告说当地蝗虫灾害严重,百姓苦不堪言,请他现场勘验并代为除灾。到了灾区,龙知县只觉脚下松软塌陷,并不见蝗虫,问蝗虫在哪里,百姓说脚底下所踏的都是。低头一看,蝗虫的幼卵有几寸厚、几里宽、十多里长,一旦翅膀长成后一飞,将遮天蔽日。龙知县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,自认为无法处理这样的灾害,于是俯身叩拜天地,祈求上苍赐给百姓一条活路。不到二三个小时,忽然雷闪电鸣,大雨如注,蝗虫被雨浇灭。这就是没有办法,求天灭蝗的大感应,如果发出命令烧杀土埋,也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威力。”
大师又说:“一个小女孩买了一只苍蝇拍,看见苍蝇就拍,不久,满屋子都爬满了苍蝇。她的祖母赶紧大开门窗,念佛求苍蝇离去,苍蝇果真全部飞走了。幸亏她祖母制止了她的杀业,否则小女孩天天杀生,自己也将夭寿。你难道不见《普门品》中‘若恶兽围绕,利牙爪可怖,念彼观音力,疾走无边方。蚖蛇及蝮蝎,气毒烟火然,念彼观音力,寻声自回去。’可见动物是可以通过善念感化的,你不懂道理,说出这些害人误己的严重恶语,若不为你说破,你将怨家载道,话是可以随便乱讲的吗?”
- 【上一篇】: 藕益大师
- 【下一篇】:印光大师讲故事(1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