障礙慧命的我執
正覺破我執,
柔和忍辱地修行;
真愛無所求,
行在法中佛在心。
不平等的愛
中國佛教將大年初一這一天訂為彌勒菩薩的聖誕,其中是有典故的。根據《景德傳燈錄》記載,在五代時期的奉化縣,出現一位長相奇特,舉止怪異的和尚。他身材肥胖,大腹便便,出門總是用禪杖背著一個布袋,隨身物品都放在裡頭。乞食的時候,不管是酸魚鹹肉,一拿到就往嘴裡送,吃不完的就放進布袋,因此人人稱他為布袋和尚。怎麼知道他是彌勒菩薩示現?由於他經常以獨特的方式教化
世人,處處顯出不凡的心境,尤其在他圓寂的當天,他隻身來到岳林寺的東廊,在一塊大石頭上端身正坐,說了一首偈子:「彌勒真彌勒,分身千百億;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」說完之後,安然而逝。從這一首偈所透露的玄機,人們又回想他平常種種不凡的行誼,因而認定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。從此之後,佛教界便按照他當時的模樣塑像,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在寺院的四天王殿所看見的彌勒菩薩像。
布袋和尚生前曾經留下二首偈子,到現在依然膾炙人口,我自己也很喜歡。一首是「一缽千家飯,孤身萬里遊;青目睹人少,問路白雲頭。」另一首是:「我有一布袋,虛空無罣礙;展開遍十方,入時觀自在。」
大家不妨好好體會其中的深義。另外,我要特別跟各位介紹彌勒菩薩的德行。他為什麼受到後人的尊敬呢?因為他隨時帶給眾生歡喜,人人喜歡他,他的頭頂可以讓人走過,耳朵可以讓小孩子玩耍,但始終笑口常開,絕不生氣。不但如此,他還曾經發願寧可斷骨、挖眼、挖骨髓,絕不傷害眾生乃至吃眾生肉,絕不直接或間接使一切眾生受苦。
大年初一時,各位最好也能效法彌勒菩薩的慈悲,發願開始不吃肉好不好?如果你要帶給眾生快樂,又要吃牠的血肉,這就無法與彌勒菩薩的精神相應了。
所謂「彌勒」,中文翻譯為慈氏(註1),是以名字昭顯其平等無二的大慈大悲。凡夫眾生有沒有慈悲心?有啊!但凡夫的慈悲是有條件且不平等的。
接下來跟各位說一個我小時候的故事,這件事情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,因為它曾經帶給我刻骨銘心之痛,一輩子很難忘記的。
小學三年級的時候,一個星期假日,我當時正在家裡作功課,突然聽見外面街上有人嚎啕大哭,聲音很淒厲。我好奇地推開大門向外望去,左鄰右舍也探頭探腦的,觀看街上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已經僵硬、臉色發黑的小孩屍體,一路哭回家。她一邊哭、一邊喃喃自語:「怎麼那麼傻,才講你一句就這麼聽話嗎?」
我雖然聽不懂她說什麼,但幾乎一眼認出那個悲慘的女人正是同學的媽媽。剎那間,一種冰冷的感覺直衝腦門,呆了五秒鐘才開始感到恐懼,慢慢恢復思考:「既然那是同學的媽媽,那她手上抱著的是誰?阿興?不會吧!昨天才和他玩了一下午,不會的。」雖然心裡抗拒這個事實,但終於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。
不久,媽媽提著菜籃回家,一進門迫不急待地告訴我這件事情:「你的一個同學跳河自殺了。喔!不是跳河,是用走的,走進河裡去尋死,只因為媽媽罵了他一句:『去死啦!』他真的那麼聽話,自己去死。」我這才明白阿興的媽媽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。在社區裡,大家議論紛紛,都說我同學實在「有夠聽話的」。
當時雖然年紀小,但是看見街上這一幕,心裡起了個大問號,為什麼只有阿興的媽媽哭,別人都不哭?當然這個問題不難,我也很快有了答案,因為大家都知道「那不是我兒子」。
接連幾天,阿興的媽媽哭得死去活來,她後悔說了氣話而造成不幸,自責不已。那一天之後,我也變得鬱鬱寡歡,心裡盤繞著同樣的問題:「為什麼只有阿興的媽媽哭?」世間太不公平,我暗自立下決心,一定要幫助阿興的母親。但自己摸摸腦袋,我能做些什麼呢?後來偶然間聽人說起,過世的人可以知道陽世間的人心裡想什麼。當時年紀小,也不管它是真是假,人家隨便說,我也隨便相信,從此我認真地利用可以獨處的時間,躲在房間裡,專心輕呼同學的名字,想像祂在我面前,然後一再告訴祂:「阿興、阿興,趕快託夢給媽媽,說你現在過得很快樂,不然,你媽媽搞不好也要自殺了。」
回想當時這一些舉動,不免覺得幼稚,但或許因為童心純真,幾次之後,沒想到真的靈驗了。一天,我去探望他媽媽,她雖然憔悴不堪,但平靜多了,也比較不哭了,她告訴我:「阿興昨天託夢,說他在淡水河裡作了海龍王的女婿,過得很好,叫我不要難過。」聽了她這麼說,我心裡舒坦多了。最後一次與阿興作心靈對話時,我告訴祂:「還好你很孝順,不然你媽媽真的不知道怎麼辦?」
世間的事情如夢似幻,真真假假,但童年的心靈不會想那麼多,只要能幫助朋友,誰管它真假!平常一放學,我都跟阿興以及另一位姓鄭的同學,三個人一起回家;自從少了他之後,好長一段時間心情很低落,甚至害怕走那一條平常上學的路,久而久之,沒心情上課了,每天跑去淡水河邊呆坐,望著河面空想:「阿興去了哪裡?」天天如此,從早上坐到傍晚,爸媽都不知道我逃學了,但只要遇到考試,我還是乖乖上學,成績還不錯呢!那一段日子可以說是孤僻而寂寞的童年。
幾年之後,我家先後搬遷了幾次。就像平常人一樣,我也歷經了人生必經之路,求學、考試、就職、成家立業。而與平常人不太一樣的是,三十五歲那一年,正當事業如日中天,家庭幸福美滿之際,我放棄世間人夢想擁有的一切,走上出家之路,紅塵往事也漸漸在記憶中褪色,但那一幕悲傷的母親抱著兒子屍體,一路哭回家的景象,仍然偶爾會在腦海中出現。
促使我出家的因緣中,相信這一段往事占有相當大的份量,它似乎不斷提醒著我:「一切法苦、空、無常;如夢、如幻、如泡影。」尤其這幾年來,在從事弘法佈教的過程,總是有信眾抱怨身為父母的無力感,小孩不聽話,不知道怎麼教育;或為子女的病痛憂心、課業憂心,點點滴滴,數不盡的憂心煩惱。我總是勸勉這些父母敞開心胸,平等看待一切眾生,心情會快樂一些。如果他們實在聽不懂,最後我總會問他一句話:「如果那不是你兒子,你會這麼憂心嗎?」
- 【上一篇】:【佛学问答】:這麼認真努力地拼命修行,為什麼還會生病呢?
- 【下一篇】:【佛学问答】:我們的痛苦來自於哪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