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生与来世——一 海涛 辑
1.一切有情众生皆有自业,以业为其果报,以业为其生因,以业为其亲依,以业为其依怙。有情众生的贵贱是由自业来加以划分的。
2.因果规律解说了众生之间的差异。若有众生伤害生命,以打猎为生,双手沾满鲜血,从事杀伤之业,残害有情,当他再获人生时,因杀生之报,即受短命。
3.此世虽苦难,亦有乐可寻;虽存在实有,亦应觅非有;此世虽热恼,亦有清凉池;虽三界如火,亦有涅盘得;此世虽恶浊,亦有至善境;虽实有生 者,亦有无生地。
4.所有众生皆珍惜自己的生命,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剥夺他人的生命。
5.若有众生远离杀戮,放下屠刀,慈悲一切众生,再获人生时,因戒杀之报,即得长寿。
6.若有众生惯以拳头、瓦块、棍棒、刀剑伤害他人,再获人生时,百病缠身,此乃损伤之报。
7.若有众生无害人之习,再获人生时,即得享受健康之乐,此乃无害之报。
8.若有众生暴躁易怒,常被微不足道之言激怒而大发雷霆,瞋恚怨恨,再获人生时,面目狰狞,此乃易怒之报。
9.若有众生不躁不怒,不为阵阵诋毁声恼怒,无恶意怨恨,再获人生时,相貌庄严,此乃慈爱之报。
10.若有众生嫉妒成性,看不惯他人的成功、荣誉和受到的尊敬,深藏嫉恨于心,再获人生时,身体虚弱,此乃嫉妒之报。
11.若有众生顽固不化,骄傲自大,不敬应敬之人,再获人生时,生于低贱之家,此乃其贡高我慢,无恭敬心之报。
12.若有众生心胸豁达,不嫉妒他人的获取,随喜他人所受的尊敬和荣誉,无嫉妒之心,再获人生时,精力充沛,身强体壮,此乃非嫉妒之报。
今生与来世——二 海涛 辑
1.若有众生不善行布施,再获人生时,穷困潦倒,此乃贪婪之报。
2.若有众生乐善布施,再获人生时,即得家富盈满,此乃好施之报。
3.若有众生恒顺众生,谦虚待人,尊敬应敬之人,再获人生时,生于高贵之家,此乃谦虚恭敬之报。
4.若有众生不亲善知识和善德之人,不求知何为善恶、对错、应修非修、应做非做,何为自利自毁之事,再获人生时,愚昧无知,此乃不善求好学之报。
5.若有众生亲近善知识和善德之人,善向他们探求,再获人生时,智慧圆满,此乃上求好学之报。
6.一个嫉妒成性、吝惜傲慢之人,他的身上带有不愿向他人布施、轻看小瞧他人的习性。因此,注定要转化为贫穷、堕落至困境的菌体,二者之间具有亲和性。
7.佛教以智慧和慈悲之光,照耀和温暖了整个世界,给在生死大海中挣扎的每一众生施予慈爱之热流。
8.佛教的慈爱对贫者或富者都有感召力,因为佛法教导信徒要提高低贱者、帮助穷困者、需求者和不幸者,照顾病者、安慰痛失亲人者、同情罪恶者、启迪无知者。
9.一个人应不被恶言恶语忧恼;如同微风不粘网孔,一个人应不被这个无常世界的虚妄快乐所迷惑。
10.慈爱包容了一切众生,悲悯包容了痛苦之人,随喜包容了富者,而平等包容了善和恶、爱和非爱、乐和非乐。
11.悲悯是一种甜蜜的美德。它使高尚者有慈爱之心,为他人的痛苦而颤抖,有限的同情不是真正的悲悯。
12.悲悯之人像花一样温柔,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痛苦。
13.愿每一个人对一切众生培养无碍慈念,如同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自己的独生儿子。
14.菩萨的行为完全受悲悯一切众生之心的驱使,绝对的无私。
生命在线整理
- 【上一篇】: 深信因果:行善改命要有恒心
- 【下一篇】:一个触目惊心的因果轮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