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奘大师的行持
如果白天有事不能完成,就连夜赶译到晚上十点左右,方才停笔。收起经本後,开始拜佛修行,直到三更才睡一会儿。五更再起身,诵读梵本经文,用朱笔点定,准备天明後的翻译进度。
玄奘大师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正月从天竺回到长安,直到唐高宗麟德元年正月示寂,这二十年的时间,大部分投注在翻译经典,奘师如何用功修行呢?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隐约透露奘师自修的一些消息,可一窥法师行解兼顾,百忙之中不忘菩提
译经不废修持
奘师在慈恩寺全心忙於译经,他的日常作息,传记记载:「法师还慈恩寺,自此之後,专务翻译,无弃寸阴。每日自立程课,若昼日有事不充,必兼夜以续之,过乙之後,方乃停笔。摄经已,复礼佛行道,至三更暂眠。五更复起,读诵梵本,朱点次第,拟明旦所翻。」
法师回到大慈恩寺,从此专心致志从事翻译,分秒不虚度,每天自定课程,用笔在经本上作好标记。如果白天有事不能完成,就连夜赶译到晚上十点左右,方才停笔。收起经本後,开始拜佛修行,直到三更才睡一会儿。五更再起身,诵读梵本经文,用朱笔点定,准备天明後的翻译进度。
从传记中呈现奘师整天忙碌的情形,译经、讲学、安排写经、造佛像、为皇帝营造功德,到了夜里,寺里一百多位弟子都来请教,法师一一回答指点无所遗漏。尽管事情忙到深夜,奘师仍不废道业修持功夫。
乞归少室用功
奘师五十六岁时,随高宗驾幸洛阳。洛阳有少室山,北魏孝文帝在少室山北麓建造了少林寺。山石突兀,飞泉映带,松萝绿竹交杂,桂柏杞梓萧森,真人间胜境。稍晚的菩提留支曾在此译经,而少林寺西北岭下正是奘师的出生故乡── 河南偃师。奘师於是上表请求住进少林寺译经修行,奘师在〈请入嵩岳表〉,把学佛不能偏废行持的理由,说得丝丝入扣,是一篇对学佛者绝佳的开示。在此谨摘录〈请入嵩岳表〉重点於下:
(一)奘师感慨众生「不知驾三车而出火宅,乘八正而适宝坊,实可悲哉!」广大众生不晓得学习三乘佛法、八种正道,出离三界火宅,到达佛果宝所。
(二)感伤自己「岁月如流,六十之年,飒焉已至。念兹遄速,则生涯可知。加复少因求法,寻访师友,自邦他国,无处不经,涂路遐遥,身力疲竭。顷年已来,更增衰弱。」生命无常,不觉已是花甲之年了。早年西行求法,途经西域印度各国,近年来体力渐衰,恐怕来日不多,而了脱生死的资粮尚未充足。
(三)蒙皇帝支持,「增名益价,发誉腾声,无翼而飞,坐淩霄汉,受四事之供,超伦辈之华,求之古人所未有。」从印度归国後,名声荣誉增长,身分直上云霄,得受丰厚供养,超过当代一切僧众,更非古人所能比拟。而鬼神一向「害盈恶满」,令人警惕,当乞归山林,礼诵经行,以报皇恩。
(四)如今经典翻译略有成就,「今已翻出六百余卷,皆三藏四含之宗要,大小二乘之枢轴。凡圣行位之林薮,八万法门之海泽。西域称咏,以为镇国镇方之典,所须文义无披不得。」从梵文翻译成华文的经典已有六百多卷,涵盖经律论三藏、大小乘重要经典。一切学佛人因此有经可阅,有法可修,西域各国称叹,誉为「镇国镇方的宝典」。以此译经功德,勉强可报国恩於万分之一。
(五)学佛要断烦恼,必须定慧俱足,感慨自己「少来颇得专精教义,唯於四禅九定,未暇安心。今愿托虑禅门,澄心定水,制情猿之逸躁,絷意象之奔驰,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。」年轻时专精教义,但缺乏禅定工夫,一直没有闲暇可以修定安心。现在只想息虑静缘,使心水澄静,制伏如猿猴大象般躁动的情意。如果不隐迹山林,定力不成,生死大事就无法解决。
(六)特请高宗允许在嵩山少室修行。少室山「岭嶂重叠,峰润多奇,含孕风云,苞蕴仁智,果药丰茂,萝薜清虚,实海内之名山,域中之神岳。」少室重山峻岭,山峰滋润奇特,能生风起云,山中多的是仁者智者,有丰富的花果药材,有穿着薜荔与松萝的清虚高士,确实是海内神州的名山神岳。在此山中,正可增长定慧,断除烦恼,闲暇时候更乐意兼着翻译经典。
唐高宗看了这篇表奏,不准奘师所请,亲笔回函。高宗认为奘师「智皎心灯,定凝意水,非情尘之所翳,岂识浪之能惊?道德可居,何必太华叠岭?空寂可舍,岂独少室重峦?」高宗推崇奘师── 心智如阳光灯炬明亮,心意如水安定清澈,俗情烦恼不能覆蔽,心识深渊又怎会惊起风浪呢?奘师道高德厚,处处可居,何须一定要待在太华山颠?奘师情空心寂,室室可住,怎会只有重山峻岭的少室山可住?
正值六十岁的奘师,仰慕的是「庐山慧远雅操」东晋慧远大师进驻庐山後,立誓「影不出山,迹不入俗」,一心念佛求生西方。远公的清雅操持,正是奘师此刻的心仪对象。最後虽然不能如愿,但是这篇奏表却表明了奘师对修行的殷切期望。
绝笔一意修行
唐高宗麟德元年,奘师六十五岁,大众恳切启请奘师翻译《大宝积经》,奘师见大家情意诚挚,勉强译了几行,就收起梵文经本,对大家说:「这部经的部帙和《大般若经》相同,玄奘自量精力,不能再承担,死期将临,已为时不远,现在想去兰芝谷等处,向所修造的佛像礼拜告别。」(案:《大宝积经》後由菩提留支,历经八年译成。)
奘师从此绝笔,专心修持,不再翻译了。那一年的二月四日,奘师右胁而卧,直至临终都不曾转身。不饮不食,到二月五日夜半,弟子普光等人问道:「和尚是否定能往生弥勒内院?」奘师回答道:「决定得生。」说完後,奘师气息渐微,从足渐冷,最後顶暖,脸色白里见红,和悦之状胜过平时,过了七日仍未改变,也毫无气味。
若非奘师解行并重,定慧庄严,怎能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