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人心目中的孔子
疑毁加害
春秋当世,孔子已受众人尊为圣者,却也受到少数人的怀疑、毁谤、厌恶、讥刺。卫国大夫公孙朝不解贤如子贡,为何还要以孔子为师?孔门陈子禽、鲁国大夫叔孙武叔甚至直觉「子贡贤於仲尼」。子贡以宫墙为例,我端木赐的宫墙高到肩膀,屋里摆设平常人看得见,至於「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。得其门者或寡矣」。孔夫子的宫墙高数十尺,人们不得其门而入,更别说要一探里头的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了。孔夫子若能治理邦家,「立之斯立,道之斯行,绥之斯来,动之斯和」,孔子以礼立人,人民自然能立。以德导人,人民便能奉行。以仁政安人,远方之人来归。以乐教感动人,则人民和睦。孔子生时,受人民荣耀;死时,人民哀痛不已。孔子德学像天上的日月,无人可以超越。
孔子也有被人厌恶的时候。负责治安的陈国司败大夫,以「昭公知礼乎?」试探孔子,孔子明知昭公违背礼制,娶了同姓女子,但是基於「下不毁上」的礼节,孔子仍答以「昭公知礼」。陈司败不懂个中礼节,便心厌孔子的党同护短,包庇鲁昭公。
孔子进入宋国时,见众多工人凿一口巨大石棺,作了三年还没完成,孔子感慨说:「若是其靡也,死不如速朽之愈也。」(《礼记.檀弓》)、丧礼若要如此奢侈,还不如死後早早腐朽吧!这话传到石棺的主人── 宋国司马桓魋的耳里,大为不悦,下令关闭城门,拒绝孔子一行人进城。孔子与弟子们在城外大树下演礼,吸引许多民众,桓魋派士兵出城逮捕,孔门弟子获得消息,迅速逃离。士兵一无所获,便拔了那棵遮荫演礼的大树。
孔子在春秋当世,受人欢迎赞叹、奉为上宾者居多,仅有少数如桓魋者,才会如此粗暴相待,孔子如何看待呢?孔子说:「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?」上天既然赋予我德性,桓魋能对我如何?孔子从古圣经典中,开启明德智慧,精通修齐治平,这套古圣相传的智慧,贤者识其大,不贤者识其小,各得一部分,唯有孔子集其大成,天若佑民,孔子必当吉无不利。
只有天知道
孔子曾对子贡说:「莫我知也夫!」天底下没有人真正了解我。子贡不解,如此多的弟子齐集孔门,怎说无人知?各国君王大夫礼敬相待,请教国政,他们对您不够了解吗?孔子十五岁志于学,历经而立、不惑、知命、耳顺、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,他的人生进境及大道愿景,谁能知晓?孔子说:「知我者其天乎!」、唯有上天知我吧!
孔子进入卫国,在边境仪地遇到守边关的「封人」,他希望拜见孔子,因为「君子之至於斯也,吾未尝不得见也」,弟子们引荐给孔子。仪封人与孔子会面後,出来向大家说:「二三子,何患於丧乎?天下之无道也久矣,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。」诸位先生,何必忧愁大道会丧失呢?这个天下已经失序无道很久了,上天将以孔夫子当木铎,要他来振醒人心,以先王之道施教天下啊!
在凤鸟不来,麟兽不识的乱世,孔子因好学而成圣,集古圣先王智慧之大成,化及当世,传诸後代,人们无论是赞是毁,都是摸象揣测而已。仪封人这「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」的见识,可谓深得孔子之心。因为他看到了孔子心灵深处的志向,触到了孔子任重道远的毅力,发现了一个大道之行也的远景。 (下)
- 【上一篇】:大宝法王:打电话给父母亲
- 【下一篇】:周恩来是皈依佛弟子 师父是虚云老和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