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馨和尚
出处: 录入: 上传时间:2014-08-04 09:43:21 点击次数:
生命在线推荐阅读 明神宗万历年间(公元1573-1620年) ,溧水(今江苏溧水县)有一位庄稼汉,姓杨,字古心,躬耕田地,自给自足,过着清净、恬淡的农家生活。可是,到了四十岁上,这位庄稼汉,却突然提出要出家做和尚,皈依佛门。
当他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之后,全家人莫不大吃一惊!这之前,大家见他吃斋念佛,善心待人,也都不去管他,任由他自己去做好了。但是,实在没想到,年已不惑的杨古心他居然不知哪根神经出了毛病,想撇弃家人,独自去出家做和尚!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全都以为是自己听错了,更不用说点头同意了。所以,接下来的几天便是大家七嘴八舌、五次三番地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、陈之利害,希望他能打消这个不可思议的荒唐的念头。但是,无论大家怎么劝说,杨古心九牛也拉不转头,铁定了一条心思:出家!
就这样僵持了许多天,大家倒底没能把他说服。于是,这位庄稼汉子便辞谢家人,来到摄山栖霞寺,投身于素葊法师座前,开始了他的僧侣生涯。
他皈依佛门之后,法号如馨,人们管他叫如馨和尚。
削发剃度之后,如馨和尚一边跟随师傅学习经籍,一边自己苦心修持,加之他少小时候就一心从善,所以,佛法进境倒也迅速。在这个基础上,他便开始拜谒其他修为高迈的佛法大师。一次,有位圆本大师告诫他说:“你虽也剃度,身在佛门,但如果不清心寡欲,勤勉修为,却仍不能参得佛法;但即使能够做到这一点,如不去遍访古刹,拜谒大师,也仍然难得修习到佛法的精深境界,难以成为人人景仰的高僧。”
如馨和尚一听,若有所悟。从此,他不仅勤奋地研习佛法,而且经常纵游四方,拜谒大师,诚心敬意,由请求他们指点,以求终有一日,学有所得。
有一段时间,如馨和尚秉心持正,苦苦研习《华严经》。当他读到经卷中记载菩萨们的住处时,不觉心中大喜,积久热情,一下子迸出:他决心去寻找菩萨!他坚信,凭着自己的一腔诚意,一定会感动诸天佛祖与各路菩萨,从而使自己得睹法容。
在书中,他看见文殊菩萨经常居止在五台山清凉寺,就决心前往五台山。他辞别师尊和其他憎众,不远万里,跋山涉水,一路迤逦,冲五台山方向进发。山高水长,路途艰险,他全不放在眼里;风吹雨打,日晒霜冻,一也点儿也不在乎;风餐露宿,忍饥挨饿。他也丝毫不动摇自己不屈的意志。就这样,在长达三年的艰苦爬涉之后,一心求佛的如馨和尚终于来到五台山附近,能够远远地眺望到这座巍峨高耸的佛法胜地了。如馨和尚忘记了一切疲劳与辛苦,一个心思,提起精神,大步流星般地冲五台山奔去!
这时,天穷日暮,一轮夕阳将远近山峦全都染上了一层金色,人置身这一奇异美景之中,仿佛来到了西天佛国净土,沐浴在佛祖光芒四射的金光之下。如馨和尚完全沉浸在这一片美景与幻景之中,只知一个劲儿地向前追赶这金灿灿的夕阳,却几乎连自己已经身在灵山这一事实都忘却了。
如馨和尚来到一片树林之中。树林很大,树木很多,树也很高。但是,十分令人奇怪的是,在这参天古木、林荫遮蔽的树林之中,尽管时已渐昏,内面却明如白昼!走着走着,如馨和尚突然发现眼前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老奶奶,形容枯槁,白发飘飘,跚蹒在林中小道上,手中却抱着一件已经很破旧的袈裟。等如馨和尚来到近旁,老奶奶却爽声问道:“你到这里来做什么?”如馨和尚一听,赶紧上前行礼,然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:“我听说文殊菩萨经常居停在这里,所以特地来拜求。” 老奶奶一听,不觉大为高兴,告诉他说:“看来你也是前来拜求文殊受戒的。正好,这件袈裟是我这个儿子遗在尘世上的,那就送给你好了。”
如馨和尚一听,不觉大为惊讶:一则,这位老奶奶却直呼文殊菩萨之名;二则,她居然说文殊菩萨便是他的儿子!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!……就是他惊疑错愕之际,老奶奶早已隐去,半点声息也没有。但刚才那件旧架袋却已经分明披在自己身上!
这时,林中不远处,陡然又传来几声十分响亮的喊声:“比丘!比丘!文殊在此!”如馨和尚一听,更加惊疑不止;循声追过去,却又什么也没看见。
所有这一切,恍如梦境般扑朔迷离,几乎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。但是,摸一摸身上的袈裟,这一切都又分明发生过!
如馨和尚就这样痴痴迷迷、懵懵懂懂地惊疑着、耽醉着。突然间,他又感觉到自己法思洞开,意绪泉涌,顿悟心地法门,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,毫无阻碍,心地豁亮。心中那份欢欣之情,形诸颜色,甚至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欣喜若狂。
有了这一出乎意外、却又是存乎意中的奇遇之后,如馨和尚又爬上了高高的五台山,参拜完古刹名师,随即南返,决心中兴当时已然衰弊的佛法戒律,弘法一代,决不松懈。
就在这时,金陵(今南京)幽栖寺洪恩、雪浪二位法师谨遵神宗皇帝之命,修筑长干塔,所有的工作全都完工了,却唯独塔上顶层没有修筑完毕。而这宝塔顶层没完工,也并不是他们延误工期。他们使尽各种方法,却就是安装不上去。为此,二位法师无不忧戚非常。于是,他们就虔心拜求佛祖,希望佛祖明示自己何处犯了戒律,以致佛祖不怿;或者,是自己修习不深,法愿不够,所以无能为力,力不从心,那么,就恭青佛祖慈悲,显灵降谶,寻找合适人材前来修筑宝塔之顶……
这样,二位法师在忧戚不安中度过了几天时日。到了一天晚上,二人竟然做了一个相同的梦:在梦中,佛祖瑞现金身,告知二人说,佛祖自己的十大比丘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马上就要到来。他到来之后,宝塔顶层自然不费吹灰之力,就会顺顺畅畅地安装上去……
二位法师梦醒之后,互相说起梦境,竟然严丝合缝,不曾有丝毫出入。第二天天刚亮,他们便率领众人四处打听、迎接优波离尊者,却茫无所见。
这时,如馨和尚来了,他光着头、赤着脚、斜穿着一件旧袈裟、手持一个钵盂,独自一人,姗姗而来。起初,谁也没有把眼前这位其貌不扬、年岁不小的和尚和二位法师口中所说的优波离尊者联系起来。直到如馨和尚进了寺庙,洪恩法师见了,心中不觉陡然一动,心想:人不可貌相,这位大和尚没准儿就是佛祖指示的优波离尊者哩!
洪恩、雪浪二位法师十分恭谨地款待着如馨和尚,而且命其他所有僧众、工匠对他顶礼膜拜。如馨和尚一见,并不明白其中缘由,只是尽由着他们行礼。
然后,二位法师就向如馨和尚说起了建塔之事,不过隐去了梦境暂且不提,请求如馨和尚不辞辛劳,救渡众人。如馨和尚一听,却也爽快,就径直随着大家来到宝塔跟前。只听他一声大喝,那座似有千、万斤重的宝塔顶便悠悠然飞升上顶,与整座塔台合在一起,丝毫不见错乱!大家一见,欢声雷动!二位法师这才又当众将前一夜的梦境惟妙惟肖地和盘托出,招惹得群情再次为之振动。如馨和尚竟然是佛祖十大比丘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尊者的化身、再世!
从此,如馨和尚声名大噪,前来投归、瞻视的人络绎不绝,门庭若市。而他设坛说法,明戒兴律,更是盛况空前。他先后在栖霞寺、甘露寺、灵隐寺、天宁寺等中国古刹名寺登坛演说戒律,听众累万,成为一时盛事。
如馨和尚马不停蹄、东游西走,一连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坛多达三十多场,处处都盛况空前,以致声闻朝廷,上达圣听。明神宗驾幸五台山,特地传圣旨召如馨和尚前来说法。开坛之日,蓝天之上现出五彩祥云,宛若一柄华盖,悬浮空中,直到红日中天,方始散去。神宗皇帝一见,龙心大悦,预先御笔亲题戒坛为“万寿戒坛”赐号“慧云律师”。三坛法毕,又赏赐如馨和尚千佛珠衣。
到了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l615年)十一月十四日,一代圣僧如馨和尚溘然而逝,西归佛国。寿年七十五岁。不惑之年方始投身佛门,僧龄为三十四年。他的尸身,被门人弟子们埋葬在金陵天隆寺玉怀山。
神宗皇帝听说如馨和尚已然西归,颇为哀惋,思慕他的清辉,就命燕都(今北京)愍忠寺的和尚按照记忆将如馨和尚的像貌画成图幅,供于皇宫大内,日夜朝参;并御笔题辞说:
瞻其貌,知其人;
入三昧,绝六尘;
昔波离,今古心。
足见皇恩优宠,钦敬有加。
而佛门中人,则因为如馨和尚不辞辛劳,殚精竭虑,振兴了自元末以来几至荒疏的律戒,所以都敬他为“中兴律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