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体和尚万里求师
出处: 录入: 上传时间:2014-08-01 08:43:28 点击次数:
读体和尚字见月,俗姓许,是楚雄(今云南楚雄县)人氏。本来,他的祖籍在江南句容(今江苏句容县),但是,他的远祖在大明太祖洪武年间(公元1368 — 1398年)投奔大军之中,率军攻伐云南、贵州等地,凭借这种攻城掠地、开疆拓土的功劳,一家的长子世袭指挥使一职,并把家也就安置在这西南边陲。
读体和尚的父亲却并不是许家长子,而是排行第二,因而不得世袭官职。但是,恰巧读体伯父没有子嗣,见读体聪慧俊秀,就想过继他承袭世职,但是,读体却从小即深受母亲吴氏的影响,慈言善行,雅慕因果,对伯父的好意心里领受了,却一口回绝了承袭世之议,昂然出游,遍访名山大川。凡是风景秀丽,山水佳好之地,他多留存墨迹。而他又尤其工于佛门大士神像,每每方始收笔,墨迹未干,而人们已然争相收藏。
就在这四处浪迹、遍游天下的时候,读体来到金沙江边的甸尾山,看到这里高岩突起,古木参天,心中已然生出归隐木泉之心,便矢志修真,身服黄冠(道士),前后长达三年。
有一天,读体偶然出行,在山中松树下,碰巧遇见了一位身栖茅庵的老和尚,便停下来和他交谈,发觉佛理高妙,大异道规,颇中心意。老和尚见状,又授予他几卷《华严经》,让他带回去仔细研读。读体相信了,当他读到经卷中的“世主妙严章”时,幡然省悟,便抛弃道统,皈依佛门。来到宝洪山上,师从亮如和尚削发剃度。
读体听说江南有一位三昧律师宏戒和尚,法音清越,佛理深厚,便动心要去拜谒。便匆匆辞别师傅,一瓢一笠,安步当车,起程上路。
当时,尚在明末,天下烽火四起,贼寇四出,饥荒遍野,饿莩相望;而且,从西南边陲东行江南,沿途没有半点阳关大道,到处都是崇山峻岭,险道危磴,稍有不慎,便有可能丧身谷底。但是,再艰险的自然环境、再困顿的生活条件,都不能阻止读体和尚那满腔的执着。就这样,他孤身一人,冒着淫雨瘅烟,听着猿嗥虎啸,探寻着荒祠古墓,昼则风餐,夜则露宿,终于不远千里,来到江南。
读体和尚最先到达的地方,是五岳之南的南岳衡山。当时的衡山,也是佛法鼎盛的一大名山。山上古寺林立,法音袅娜。在这里,他虽没有见到三昧律师法容,却得以研习《楞严经》,礼拜诸祖道场。接着,他又爬越佛教四大名由之一的九华山(在今安徽青阳),又朝拜佛教圣地五台山(在山西东北五台县和繁峙县境内),南来北往,东奔西走,最后又南渡长江,才在海潮庵得以遇见三昧律师,敬执弟子之礼,师事三昧。为了实现这一志愿,读体和尚竟然整整奔波、游走了六年,行程二万余里!
拜谒罢三昧律师,读体和尚便师事恭谨,受具足戒后,充任律师座前首座弟子,听从律师讲演梵纲佛经,剖析微言大义。有时候,他奉师命登坛说法,也无不努力参求,殚精竭虑,获得听讲法众的一致好评。但读体和尚却并不以此为满足,却犹如烈焰正炽,尚欲燃烧出更加强烈的熊熊大火,不知疲惫,从不满足。因此,他总是朝参夕叩,读经参佛,精进不已。如果遇到壅滞难通的关节,他要么苦思冥想,尽心参证,要么祈佛拜祖,求显征应。用不了多久,所有疑难,便涣然冰释,一通俱通。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,读体和尚的佛法妙理有飞跃般的提高。
后来,三昧律师要到金陵(今南京)传戒弘法,读体和尚跟着,一齐来报恩寺。报恩寺也是金陵城里的一大名寺,现在三味律师设坛演法,知道消息的莫不蜂拥而来,希望亲睹高僧法容,聆听法音,以启愚蒙。因此,法会未开,听众巳然充塞场院,遍及四围了。
大家听完鼎鼎大名的三昧律师讲说之后,不觉大有收获,心愚启迪,便接着又听律师首座读体和尚的弘法讲演。
读体和尚面对数千人,胸有成竹,沉稳持重,一一宣讲。可是,就在他演说马上就要结束时,他突然回忆起自己当初做道士隐居深山时,曾经作过一个梦,那梦境分明就是今天眼前的实景!——在那个梦中,读体和尚梦见自己身穿道袍,却莫名其妙地来到了一座佛寺之中。而且,这座佛寺轩伟高大,金碧辉煌;尤其是那寺前门楣,就高达数尺,许多人望而却步,得其门却不能进入。奇怪的是,自己竟然获了神通似的,一跃而上,转瞬即入,不光是门外众人惊讶不己,就是自己,也颇多疑惑。待到脚下落实,再环顾自身,哪里还有什么道袍?自己的一身打扮,从上到下,分明是一位僧侣模样 1 正惊讶之际,再一抬头,却又发现有位高僧,身着瞿罢丹衣,高坐莲华宝座之上,正微笑着冲自己招手。等自己走近了去,那位高僧便授与自己经籍卷册,而自己竟然顿时通达其中旨意,便又应命宣示众人。而那些听众则多达数千上万,无不恭恭敬敬,双膝着地,跪拜座前,倾心而听……读体和尚忆念到这些往事,再看眼前景象,全然相同,毫无二致!而此时,听讲的僧、俗人等,则早已无不流露出钦敬、拜服的神情来。
就在距这金陵城七十里外,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宝华山,山上有座隆昌寺,是过去俧公和尚设立道场之处。因为年代久远 , 颇受风霜雨雪 , 颓弊之处很多。现在 , 寺中之人听说三昧律师来到金陵城,就特地派人恭迎然律师上山,希望能依靠他将已然衰败的也寺重新振兴起来,再现昔日灵光。
三昧律师答应了,就来到寺中担任住持;而读体和尚依然是紧随其后,主管寺院杂务。读体和尚一上任,马上召集工匠,砍伐树木,将颓败的殿堂楼阁,重新修葺一新;那些油漆斑驳的佛像绘影,一一重新彩刷。经过几个月的劳作,隆昌寺雕梁画栋,彩饰庄严,大江南北,少有可以与它相伦比的。僧众一见,无不闻风而从,争相皈依。
清顺治乙酉年(公元1645年)三昧律师圆寂西归。读体和尚便尽行承继律师的衣钵,总持三昧律师的佛学,并当众戒誓,要完成十大誓愿。但是,隆昌寺上下僧众却因为他年少资浅,多有不服。但读体和尚却并不与大家争论长短,而是尽自己的努力,一心一意地弘法传教,默默地凭借自己的高妙法行,终于征服了大众的心。
这时,清朝刚刚建立不久,社会还未安靖,盗贼四出,山寇时现。有时候,这些贼寇不仅抢劫人家,甚至连佛门净士也不放过。为山寺安全计,读体和尚设计将十余个山贼头目招进寺,并给他们准备好了吃食。等他的心满意足地吃完了,正准备离开的当口,读体和尚突然进来,声色俱厉,大骂盗贼不应该趁国家未安、人民未靖之时肆意抢劫,肥饱私囊,逼得他人走投无路、生计维艰。紧接着,他又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陈之以利害,规劝他们早日金盆洗手,悬崖勒马,重新作人。贼首们听罢,逡巡而逃。
可是,有好事者却不明就里,仅凭道听途说,就跑去禀报大将军,说宝华山隆昌寺僧侣通匪。大将军正在努力剿灭残匪余孽,整治地方治安,一听闻报,马上亲率大军,冲宝华山而来。寺僧们见势,两股颤颤,惴惴不安。但读体和尚却丝毫不惧,昂首挺胸,整饬威仪,缓慢而沉稳地步上台阶,拜谒完大将军,然后便合掌直立,启禀道:
“宝华山地当冲要,南来北往、东游西走之人,无不把这里当作通衡之道,自然不可能禁绝匪贼往来,此其一;其二,前些天我们确曾与贼首相见,但不是通匪,而在于教育训导……”
读体和尚不慌不忙、有条不紊地把前后经过仔细地陈述出来,词气从容,脸色不变。而带兵将军听罢,下令释放僧人,却将寺院的内监和房头、克修三人抓起来,要将他们分别按律治罪。读体和尚一见,又面禀大将军说:“如果说隆昌寺确有过错的话,那罪责也在我这住持身上,与他人无干。你们要处置,就处置我好了!”言辞慷慨,山川动容。
大将军一听,更加敬佩读体和尚,不仅放了三人,而且归还寺田,以资供奉。
清康熙戊午年(公元1678年)除夕,读体和尚染病示疾。第二年新春正月十六日,他已经病得十分沉重了,却依然勉强支撑着爬起来,召集门徒弟子,宣戒持法;然后又告诫他们说:“我的病不是世俗的汤药所能医治,你们且去修行好了。七天之后,我将大行西归!”
到了正月二十二日 ,一代高僧读体和尚果然端趺而逝。世寿七十九岁,僧腊四十八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