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准提法门」的全称为「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法门」,是显密圆通成佛的心要。现在我们所修习的「无上甚深妙密法」──准提法门,亦可说是中国的密宗,简称「中密」。密法最早是在唐朝时从印度的几位金刚上师传过来的,其中最有名的,在佛教史上称「开元三大士」,即不空、金刚智与善无畏。后来传到日本就是现在日本的「东密」系统。另一支是从印度传到西藏的,叫「藏密」。在当时修学准提法或其它密法,只有富贵人家才付得起巨额的供养,可以说是一种富贵法,一般庶民根本不太可能学到。直到明朝,朝廷鉴于不懂教理,滥传密法的人很多,引生种种弊害,同时外道,魔道学了密法,如虎添翼,严重影响社会安宁,遂把它一块禁了。到了民国初年,密法才又从西藏传来中土,也有人去西藏求法,密法才又在中土逐渐复兴起来。
文殊菩萨的智慧
准提法门可以由三位菩萨来作为代表,第一位是文殊菩萨。
准提法一开始就观想头顶上约二吋高的地方,有一个梵文“嚂”字,大约直径一吋,放白色光,光明遍照自己全身,乃至遍法界。光是这个梵文“嚂”做观想,就已经透露很多本地风光的讯息了。
以梵文“嚂”字而言,它是非空、非有、即空、即有的,只要你懂得就已经看到生命的自性光明了。
六字大明咒部份「剎那顷,空去自身我执,浑入虚空中,虚空与我无二无别,亦无虚空之量可得,我与虚空皆了不可得。」这当然是襌宗的心法,当然是诸佛菩萨的本地风光,我们每一个凡夫,人人本具。
到了第四个段落「观想准提佛母」这一段可以说是文殊菩萨的一个智慧光明,也可以说是境界般若。所谓「境界般若」就是在一切境界上了无挂碍,能与空、无相、无我,相应了。境界般若成熟了,圆融无碍了,当下就是实相般若。所以佛法讲般若有三种、有五种,简单讲,有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境界般若和实相般若(另二种为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)。
我们看到文字,懂了以后,反应到自己的心里,心与文字相应,即是文字般若,依文字起观照而境界现前,即为「境界般若」,到了「空、无相、无」,便是「实相般若」,这是从说明上,分析上来讲的,事实上是一体的,也就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
到最后圆满次第就更深了,一切空,甚至连空也空,所以我们看这仪轨,事实上,整个就是个大般若,故准提法门又名「南无七俱胝大佛母准提王菩萨」。
何谓「大佛母」?佛母乃诸佛之母,般若即诸佛之母,大佛母即大般若,所以准提法是大般若──般若正观的法门。我们是不能把它局限归于密宗的,各位千万不要有这种看法,因为它虽是密教,却是别部独行的,又与襌宗、净土密不可分,所以说它是显密圆通的无上密法。
文殊菩萨骑着狮子,狮子乃百兽之王,「狮子一吼百兽惊」代表智慧的威德,又文殊菩萨拿着宝剑「慧剑斩情丝」,有大智慧就能够在一切境界中放得下。
普贤菩萨的行愿
第二位是普贤菩萨,何以称为「普贤」呢?在他的眼光中,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,一个人的修养,眼光到了这个地步是没有不成就的。因为佛法在恭敬中求,看到所有众生都是未来佛,都是佛菩萨,则自己又何尝不是呢?
普贤又叫「普现」──普现在一切境界中。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重颂说到:「普贤行愿威神力,普现一切如来前,一身复现剎尘身,一一遍礼剎尘佛。」在所有的境界上,我们的六根门头眼睛对色尘,耳朵对声尘,鼻子对香尘,舌头对味尘,身体对触尘,意根对法尘都是我们的本地风光,都是佛菩萨的境界,我们看不到就是我们自我染污了,我们的自性光明被无明覆盖了。
一切外境,都是我们的现量境界,本来都是清净的,你还要到那里去找净土呢?净土就在你的心念中哪6维摩诘经》告诉我们:「随其心净,则国土净。」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普贤菩萨的精神启示了我们,要在任何境界中提得起。普贤菩萨骑的是六牙白象,在襌宗里有句话说:「香象渡河,截断众流。」既能切得断,当然也能提得起。故普贤菩萨象征一个人有大气魄与大力量。我们有一分的心量,才能成就一分的道业,有十分的心量,才能成就十分的道业,则你与佛菩萨基本上又有什么不同呢?
一个人是否气象开阔,就要看他是否有担当,在一切苦难中是否能够临危不乱、头脑清明、肝肠热烈、沉着稳舰迅速应变、转危为安?这是我们学佛法非常重要的理念。儒家的孟子也告诉我们: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具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同样的道理,我们想成道,就要学习普贤菩萨踏实践履,勇于承当的精神。换言之,普贤菩萨象征褔德,在一切境界中,你肯去广结善缘,为众生造褔,为众生解厄,你的心里才能了无挂碍。
准提法门实际上也是华严境界。我们知道,华严三圣,一边是文殊菩萨,一边是普贤菩萨。从文殊的大智与普贤的大行,已显现了佛陀的本怀,显现了我们每个人的本地风光。所以,想要得到佛法的受用,你就要学习「提得起」与「放得下」。「放下」,是文殊菩萨的大智慧,「提起」,是普贤菩萨的大勇猛,这便是褔慧双修了。
观音菩萨的慈悲
另外,准提法里头,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菩萨,那就是观世音菩萨。大悲观世音菩萨如何来的呢?所谓「寻声救苦,慈航普度。」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行为,举止言行,都是从身、口、意身心所流露出来的。众生的根器不同,业感不同,所遭受的苦难也千差万别,如何来化解这些林林总总的痛苦呢?
《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告诉我们:「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」如何能够「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」呢?太不简单了。他并没有告诉你如何入呀!你一听就能入流亡所,谈何容易?但还是有的,准提法金刚念诵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,可以让你马上立竿见影。
金刚念诵很容易让你心气合一,能所双泯,故金刚念诵具有其「体、相、用」。其「体」实际上即是大般若,一边念诵,一边把身心放松、放空灵、能与「空、无相、无我」相应,你念出来的咒语,就不一样了。若是你又懂得如何发音,所谓「唇齿不动」,有舌头在弹动,让「气」慢慢从丹田一股股的上来,清清楚楚的,对于身心的调和,效果就更殊胜了。
一般念佛念到最后,喉咙都会沙哑,这是念佛的方法错了,正确的念佛方法,是念兹在兹,轻松自如。而且,一般念佛都只是持名念佛,不晓得除了持名念佛以外,「观想念佛」很重要,「实相念佛」也要把握得到,如果老是抓着一句「阿弥陀佛」不放,那要念到什么时候呢?
我们都知道,「阿弥陀佛」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那是我们的自性光
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教我们「净念相继」。何谓「净念相继」呢?如果我不念佛,也不念咒,可是我的心也不散不昏,这算不算「净念相继」呢?能算「一心不乱」吗?念佛要懂得心地法门,懂得「观心」,当下就是实相,则持名、观想、实相念佛都具备了,你还到那里去找佛呢?「佛在心中莫远求」,这才是真正的佛陀本怀,是正法之所在哪!所以我们现在讲金刚念诵部份并没偏离主题。
金刚念诵要念到把自己的身心融到「空、无相、无我」的境界里,然后「唇齿不动」,只有舌头弹动。当然,初步的功力还不到,嘴唇微微动也无妨。
「唇齿不动」是金刚念诵的「相」。而金刚念诵的妙「用」念到某时候,全身气脉都会发动,这时,自然会有一种空灵的感觉,慢慢让你达到「心气合一,能所双亡」,所以金刚念诵实际上就是道地道地的「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」发挥到最极点了。
希望各位好好把握文殊、普贤、观音三大菩萨精神的总合,这也就是准提法门之所以如此殊胜的道理所在了,故此大佛母准提王菩萨的修持「显密圆通法门」宜仔细去体会。
懂了准提法的殊胜所在,把整个仪轨都消化,融会贯通了,然后再来看看其它法门,必能让你了无挂碍,再也不会有什么宗教门户、宗派门户的观念了。严格而言,宗派之间互相毁谤都是在谤佛、谤法、谤僧的,我们知道了,就不要再犯这个错误了。
金刚念诵实际上也是「四大」变化的一个总关键。仪轨之中有「观想虚空与我无二之中,十方起大风轮,风融于火,火融于水,水融于金刚地」,这一段整个都是修证功夫的关键所在,也就是报身变化的地方,功夫是非常扎实的。
兹以三个纲要分别介绍如次:
我们知道,文殊菩萨代表见地,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代表修证功夫的次第,普贤菩萨代表我们学佛的行愿。见地是「体」是法身;修证是「相」是属襌定功夫方面的,修到成就,便是圆满报身了,行愿是「用」,做人做事慢慢通达无碍,等于「自皈依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」,这便是妙用,千百亿化身也是妙用。而准提法门具备了见地、修证、行愿,可说圆满无缺。
整个准提法的纲要,轮廓都介绍过了。现在我们再来谈谈细节方面:
修持仪轨的由来
「准提法修持仪轨简要」,按照一般密宗的规矩,没有灌顶是不可修此法的。没有灌顶,连法本都不让你看。当初我征求南师的同意,从法本里纲要性的把它摘录出来,经过南师审核首肯后,才成为现在与大家结缘的「仪轨简要」。不论将来是否有机缘得到灌顶,或也可以直接请佛菩萨帮你灌顶,只要你坐到全身在一片光明中,就是真正的智慧灌顶了,也就是佛菩萨般若光把你灌顶了,这才是道地道地的智慧。